「小燈泡」遇害2年 媽媽自責:我嘗到冷漠的惡果

親子

發布時間: 2018/04/26 15:55
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45

分享:

分享:

小燈泡的爸爸說,感覺這是一輩子都會感覺少一個人。

2016年3月,台灣「小燈泡事件」震驚兩岸,一名乳名「小燈泡」的3歲女童當街被斬死。2年後,「小燈泡」父母接受台媒《鏡週刊》採訪回顧事件,公開了自己這2年的心路歷程。

原本的一家6口,變成1家5口,為他們這一家留下永遠的傷痕。(圖片來源:王婉諭Facebook)

原本的一家6口,變成1家5口,為他們這一家留下永遠的傷痕。

那是一輩子都會感覺少一個人。小燈泡的爸爸劉大經說。

有別於「典型受害者」的形象,「小燈泡」的媽媽王婉諭冷靜又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想法,呼籲大眾重新思考社會問題。

回想起事故當日,王婉諭說自己以為被告想幫忙,誰知道當她說「不用不用」的時候,就發現有血。當時媽媽已經馬上捉住被告,然後吶喊求助,但仍然沒有人幫助她。

我感覺有些車經過,慢下來,然後就開走了,我當下感覺到冷漠,那個冷漠的味道。

她自責並苦笑著自己過去不關心社會議題,是冷漠的人,而今次她是嘗到冷漠的惡果。

我曾經這樣想過,比如之前類似的殺人事件,如果我們大家很有意識地去努力些什麼,或許後面的發生率會變低。

她又記得那天早上,她與小燈泡討論買蛋糕慶祝4歲生日,當時小燈泡想要一隻青蛙在荷葉上的蛋糕,不過當她說青蛙蛋糕會比較簡單的時候,小燈泡居然說:

那我只要荷葉就好。

王婉諭事後回想,在佛教裡,荷與蓮象徵離汙生淨,是不是小燈泡知道自己會發生一些事情?

她的離開是有意義的

事件發生後,王婉諭被邀請參與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籌備委員會委員。她認為,只有減少犯罪發生,才能讓小燈泡的離開變得有意義。

小燈泡的離開是有意義的,她或許肩負著什麼使命。所以我們有機會多做些什麼,其實很願意去做,對我們來說,這樣想是一個安慰。

出乎意料,她對兇手沒有恨,更多的是展現自己的同理心,她會考慮為什麼兇手會有這樣的行徑,甚至知道兇手之所以會變成這樣,可能家庭需要負很大責任。

我不清楚恨的定義。我會怪,會怨,但可能沒有到恨。

她嘗試了解兇手家庭背景,覺得兇手的爸爸沒有好好對待這個孩子,亦沒有什麼朋友。即使他的朋友想關心他或是打電話,他父親都會斷然拒絕、掛電話,令他和任何人都沒有情感連結。而這樣,其實是很恐怖的。

姊姊錄音思念妹妹

去年,「小燈泡」的姊姊「小蝌蚪」亦首度錄音,配合動畫公開對妹妹的思念。影片的旁白由9歲的小蝌蚪親自錄製,短短2分鐘,真摰剖白對妹妹的思念。

在影片中,小蝌蚪回想當初看着媽媽肚子裡的妹妹,「妳好小好小,身體圓圓的,好像在發光」,所以提議妹妹叫「小燈泡」。妹妹出生後,兩姊妹感情很好,睡前會「交換小秘密」,又約定要一起去遊樂園。

【了解更多處理情緒方法】

【延伸閱讀】比節哀順變更安慰人心的說話 請肯定喪親者的付出和感受

【延伸閱讀】9個方法陪伴孩子面對喪親的傷痛

【延伸閱讀】當「安慰說話」變成傷害 一起陪伴喪親者走過哀傷